水浒传征方腊前无好汉牺牲,征方腊却死

太原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news/a_5229348.html

来源:知乎

作者:赵学浩

这其实是《水浒传》版本演变过程中留下的问题,与其说是“败笔”,倒不如说是出版商的问题,而非单个作者造成问题。

可以参考《水浒传》版本嬗变关系图,从明朝《水浒传》出版起,便分为“繁本”和“简本”两个体系。

《水浒传》版本嬗变关系图,出自邓雷编著《水浒传版本知见录》,仅供参考,其实不完全一致其中讨论最多的,是百回“容与堂本”(只有征辽、征方腊)、百二十回本“全书、全传本”(重写征田虎王庆)、“七十回本”(金圣叹在“大结义”处腰斩,自己添加私货)三个“繁本”版本。

而明代福建建阳书商们出版的“简本”,因为了加插图而删减文字,错字极多,现在看来艺术性较差,且早期版本都仅有残页保存,因此除“评林本”外很少被出版,近些年来才被专家重视和讨论。

这个体系从最早的“插增本”开始,便存在“征辽、征田虎、征王庆、征方腊”的情况。而且与现在常见的“百二十回本”相比,征田虎、王庆写的极其复杂,武将出场极多,而被称为“文简事繁”本,不过却可能保存了更多的《水浒传》祖本的形态。

而且,《水浒传》在明嘉靖年间由郭勋出版前,其实也存在至少三个“作者”。

(下面部分带有浓厚的主观臆断成分,还请多多指教)

一、《水浒传》祖本,施耐庵1代根据侯会教授从赞诗出现的位置推断,这位最早参考《大宋宣和遗事》创作《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1代”应该完全以宋江为主角贯穿整个故事。

《水浒传》开篇是从“智取生辰纲”开始,无史进、鲁智深、林冲、杨志、武松[1]的个人故事,更类似于《三国演义》的文言较重的战记。

这个版本肯定是没有征辽部分,而闹元宵时,柴进入禁院看到屏风上的“四大寇”的名字,应该已经是“山东宋江、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

这个版本是否存在征田虎、王庆,众说纷纭。从《水浒传》作者本身将好汉扩充至名,凭空创作出大量的朝廷、方腊部将的写作习惯来看,个人感觉大有可能是存在的。

而且从“简本”征田虎时积极接纳降将,在征王庆时,梁山军已经不怎么接纳降将来看,或许这个版本存在个别梁山好汉阵亡在王庆处的可能。

二、《水浒传》祖本,施耐庵代“天才文人”

“施耐庵代”则是将《水浒传》一手改造成名著的“天才文人”,其中史进、鲁智深、林冲、杨志、武松的个人故事都是他本人一手创作并且插增到故事内的。

“施耐庵代”在插增好汉个人故事前,或许试图使用“贝州王则”、“登州王进”之类的旧话本改成“简本王庆”的故事,来抢救一下写的比较混乱的征田虎、王庆部分,后来发现无力抢救,便将“王庆”的故事分别写成“王进”、“林冲”等的故事。

从《水浒传》旁白大量的白话词插增的位置来看,“施耐庵代”应该为了照应自己新插增的内容,对于卢俊义出场前的文本(六十回以前)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比如说“施耐庵1代”的笔下,史进可能和元杂剧《还牢末》一样,是山东东平府出身的好汉,并且在附近占山为王,后来被“施耐庵代”根据史斌的故事改写成了关西的好汉。

“施耐庵代”未对六十回合以后进行进一步的改写便因故停笔。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原文中没有提到过史进什么时候去的东平府,但是他在当地却有个相好李瑞兰。而且从鲁智深从五台山出发前往东京,却要经过青州这种问题来看,“施耐庵代”很明显不熟悉山东以外的北方地理,因此产生了梁山好汉大队人马跨过东京,去华州救史进的问题。

“施耐庵代”可能未删除田虎、王庆部分,而且从他采用陈铨《宝剑记》改写“林冲六回”来看,应该与同样爱好水浒故事的山东官员交往较多,因此《水浒传》得到传抄,并且进入到武定侯郭勋的视线中。

三、《水浒传》嘉靖本、繁本祖本,郭勋门客(?)

武定侯郭勋在嘉靖年间出版水浒传前,可能让手下的门客对《水浒传》进行了最后的定稿。

这位负责定稿的门客可能觉得田虎、王庆部分连“天才文人”都觉得无药可救,便在删除后,根据历史上的征辽作为题材,参考当时流行的杨家将、岳飞故事,创作出征辽部分,正好凑足百回出版。

门客可能剔除了阵亡在方腊部分的田虎降将,也可能将之前有可能阵亡在田虎、王庆处的好汉都调整在了征方腊处。

他本人虽然尽力模仿“施耐庵1、代”,但是他在旁白部分用词还是与前两位作者的习惯很不同,因此很早便被专家指出这部分是后来插入的。

四、简本《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水浒全传》(插增甲本),建阳书商(?)福建建阳在宋代以来,一直是商业出版的重镇,明代当地书商们出版的作品特点是会将原著小说缩写,在书页上方留出空白处增加插画来吸引一般读者。

大概是在万历年间,可能是某位建阳书商得到了之前“施耐庵代”的抄本,因此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销量起见,将“征田虎、王庆”第一次插增到出版的《水浒传》中。

因为之前郭勋已经出版了一个相当完善的百回本《水浒传》,梁山好汉的结局各有交代。因此原有的梁山好汉结局与百回本不同之处,简本的出版商都进行了删除和缩写,这样就使得原本就混乱的文本问题愈加严重,只有部分田虎降将被增添入征方腊的死亡名单,除了文仲容外还都死得毫无诚意,大量田虎降将下落不明。

“简本系统”在百二十回本出现前,已经呈现出了众好汉在征辽、征田虎、征王庆时一个都没牺牲,征王庆时大量田虎、王庆降将阵亡,最后部分降将和梁山好汉一起草率阵亡在方腊处的情况。

五、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全书》(全书、全传本),袁无涯出版

明万历四十二()年,袁无涯在基于旧有的百回本出版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全书》时,除了调整刘唐月夜走郓城的时间外,还请人参考简本重写了田虎、王庆两部分内容补充了二十回合。

从这部分作者擅长儿女情长、侠胆柔肠,不善于战争描写,且多参考《三遂平妖传》的角度来看,似乎是袁无涯的朋友、“三言”作者冯梦龙的手笔。

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全书》仍旧延续了繁本、简本的思路,梁山好汉未在征辽、征田虎王庆时阵亡,更是为了配合繁本,将简本中的田虎降将大幅度缩编,原本应该死在征方腊处,或者在征方腊后受封赏、出家之类的田虎降将,要不遭到删除,要不就在征王庆时阵亡或者因为各种原因退场。

百二十回本虽然在明末流行一时,并且传入日本后成为最受欢迎的版本之一[]。但是它和百回本一样,在明末到清初因为百姓往往采用《水浒传》参考战术、号召起义,而屡遭禁毁。

因此,在乾隆年间后只有金圣叹的篡改本和“简本体系”的部分书籍继续流行,因为金圣叹的篡改,“简本体系”《水浒传》被当做“罗贯中续书”不被重视,许多《水浒》读者甚至不知道有征方腊的故事。

直到年后百回本和百二十回本重新被从国内、日本发掘、印刷,建国后郑振铎等整理出版百二十回本,才可能使得征方腊时“好汉死伤大半”成为一个问题……

其实,在此之前由于版本繁多,读者要么不知道原著结局,要么觉得大量田虎降将陪着梁山好汉一起阵亡在方腊那里,问题还没那么突出……

参考

^武松部分风格不同,可能是根据旧有小说改编插增的

^无穷会藏本为“山东宋江、蓟北辽国、江南方腊”,大有可能是后来照应后文作的修改,“无穷会藏本”的祖本与百二十回本同出一失传百回本,比“容与堂本”关系更近

^日本有神山闰次旧藏本、德山毛利家藏本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jingmilanagjml.com/glyy/94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