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癫风能好吗 http://www.wxlianghong.com/
「宫颈糜烂」这个词
不少女性都闻之色变
一方面,「糜烂」这个词就足够唬人
另一方面,这四个字莫名其妙地和
私生活不检点、不自爱、浪荡……
这些词联系在一起
所以当「宫颈糜烂」这样的诊断
忽然落在自己头上时
很多女同胞们都会在慌乱中急忙求医
不过各位女性朋友注意了
“宫颈糜烂”并不是疾病!
而是我们做妇科检查时
一种宫颈外观上的改变
临床上称其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
不信你看看医学教科书
↓↓↓
▲人卫出版社《妇产科学》第7版教材片段
在年本科生第七版《妇产科学》教材中,其前言明确表示:“要和国际接轨,重视知识更新……不断更新临床诊断治疗标准。例如取消“宫颈糜烂”病名,以“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生理现象取代。”
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国内是应该要取消“宫颈糜烂”这一诊断的,但是由于不少医师知识更新缓慢,哪怕是在本科生教材修订这个诊断以后十年,仍然有很多医师在诊断“宫颈糜烂”。
并且,医院想要从中牟取暴利,也会诱导患者花钱检查、吃药,甚至让患者做手术切除。
但是在健康情况下做宫颈切除手术,是过度医疗,会增加流产和早产风险!
“宫颈糜烂”,说到底,实际上是过去对宫颈的一种正常表现的错误认识。
那么,“宫颈糜烂”为什么过去会被错误地认为是一种异常的疾病呢?
这是因为在宫颈的部位上,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一种是鳞状上皮细胞,一种是柱状上皮细胞。
一般女性到了来月经以后,柱状上皮在受雌激素的影响下,更多地朝外侧发展,因此就有更多的类似“糜烂”一样的柱状上皮在宫颈口在检查的时候被发现。
在绝经了以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柱状上皮又开始退回内方,因此到时候检查“糜烂”也就看不见了。
所以,所谓的宫颈糜烂,实际上是“柱状上皮外翻”。
在过去的医学教科书上,还有宫颈糜烂的所谓分度诊断,称之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认为范围的大小是炎症程度的轻重,面积小于1/3是轻度,1/3到2/3是中度,超过2/3是重度,这其实就是受雌激素影响后柱状上皮外翻的程度不同,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宫颈糜烂”意味着宫颈癌?
宫颈柱状上皮外移,和宫颈癌没有直接关系,只是宫颈癌好发于宫颈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的部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持续性感染,才是引起宫颈癌的元凶。而有没有这个感染,并不能从“宫颈糜烂”的程度上判断,有的宫颈很光滑,但照样是感染阳性的。
换句话说,宫颈癌或者癌前病变可以表现为“宫颈糜烂”,但只有由HPV感染导致的“糜烂”才会发展成为宫颈癌!
如果检查发现“宫颈糜烂”样改变,需注意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情况。
生理性糜烂
生理性糜烂,是由于女性内分泌因素,生理状态下受体内雌激素影响,宫颈管内柱状上皮移位(外移),妇科体检时,外观宫颈呈现“糜烂”状态。在排除宫颈癌及宫颈的炎症外,考虑为生理性柱状上皮异位,一般是不需要处理的。
病理性糜烂
病理性糜烂,是子宫颈慢性炎症的一种类型,属于妇科炎症,只是炎症发生在宫颈上,他主要表现就是白带增多和腰酸等,有的则没有任何症状。病因是各式各样的,如: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HPV(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等生物因素;人流、分娩、手术等造成的宫颈损伤;性活动过早、性伴侣过多,不洁性生活、性生活过度频繁等。
我院副主任医师魏莉芝提醒您
虽然宫颈糜烂不是病,但是宫颈的定期检查是必要的。这并不是为了预防宫颈糜烂,而是为了预防宫颈癌。宫颈癌在女性肿瘤中的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一般建议从21岁开始筛查。
从21到29岁:每年做一次TCT检查(即脱离细胞学检查);
从30到65岁:每三年做一次TCT检查和HPV联合检查(即人类乳头瘤病毒检查)。
你懂了么?
有什么不懂的可以直接向我们咨询~
魏莉芝,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副主任医师,门诊部主任。从事妇科常见病及疑难病诊治20余年,曾在四川大学华西附二院进修学习,擅长妇科炎症、妇科肿瘤、不孕不育、月经不调的诊治及各类计划生育手术。
医生推荐编辑:陈颖审核:郑红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