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三味药胡椒石蜜与马齿苋

三七三、胡椒

胡椒味辛,心腹冷痛,

下气温中,跌扑堪用。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胡椒

拼音HúJiāo

别名昧履支(《百阳杂俎》),浮椒(《东医宝鉴》),玉椒(《通雅》)。

出处《唐本草》

来源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实。当果穗基部的果实开始变红时,剪下果穗,晒干或烘干后,即成黑褐色,取下果实,通称"黑胡椒"。如全部果实均已变红时采收,用水浸渍数天,擦去外果皮,晒干,则表面里灰白色,通称"白胡椒"。

原形态常绿藤本。茎长达5米许,多节,节处略膨大,幼枝略带肉质。叶互生,叶柄长1.5~3厘米,上面有浅槽;叶革质,阔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8~16厘米,宽4~7厘米,先端尖,基部近圆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苍绿色,基出脉5~7条,在下面隆起。花单性,雌雄异株,成为杂性,成穗状花序,侧生茎节上;总花梗与叶柄等长,花穗长约10厘米;每花有一盾状或杯状苞片,陷入花轴内,通常具侧生的小苞片;无花被;雄薜2,花丝短,花药2室;雌蕊子房圆形,1室,无花柱,柱头3~5枚,有毛。浆果球形,直径4~5毫米,稠密排列,果穗圆柱状,幼时绿色,熟时红黄色。种子小。花期4~10月。果期10月至次年4月。

生境分部生长于荫蔽的树林中。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华南及西南地区有引种。国内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等地。国外产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泰国、越南等地。

性状①黑胡椒

又名:黑川。为近圆球形果实,直径3~6毫米。表面暗棕色至灰黑色,具网状皱纹。顶端有微细突起的柱头遗迹,基部有自果轴脱下的疤痕。外果皮及中果皮质松睫,易剥落,内果皮薄壳状而稍坚硬。纵切面大部分为淡黄棕色或黄白色、坚硬而稍带粉性的外胚乳,靠近顶端有细小的胚及内胚乳,外胚乳通常中央颜色较浅,并具有空隙。气芳香,有刺激性,味辛辣。以粒大、饱满、色黑、皮皱、气味强烈者为佳。

②白胡椒(《纲目拾遗》)

又名:白川。为近圆球形果核,直径3~6毫米。表面灰白色,平滑,顶端略扁或微凹,基部多少隆起,有时显黑棕色斑。四周有纵走的脉纹10~14条。内果皮及种子的性状均与黑胡椒同。以个大、粒圆,坚实、色白;气味强烈者为佳。

(二)、药用价值

药理作用正常人将胡椒0.1克含于口内而不咽下,测定用药前后的血压及脉搏,共试24人,均能引起血压上升,收缩压平均升高13.1毫米汞柱,舒张压升高18.1毫米汞柱,均于10~15分钟后复原,对脉搏无显着影响,多数受试者除舌头辛辣感外,尚有全身或头部的热感。胡椒的作用与辣椒相似,但刺激性较小,内服可用作驱风、健胃剂,外用可作刺激剂、发赤剂。所含胡椒碱曾用作解热和驱风剂。并有微弱的抗疟作用。

胡椒的水、醚或酒精提取物在试管内试验或对感染大鼠的整体试验中证明有杀绦虫的作用,对吸虫及线虫作用不明显。

同属植物卡瓦胡椒有镇静及抗惊厥作用。橙黄色胡椒果实的醇浸膏对子宫有收缩作用,并能兴奋离体肠管;对两栖类及哺乳动物的心脏有抑制作用(包括收缩力及频率),减少冠脉流量。上述各项作用可被阿托品所拮抗,故属M-胆碱能性质,对蛙腹直肌无N-胆碱样作用。

炮制拣净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打碎,或研成细粉。

性味辛,热。

①《唐本草》:"味辛,大温,无毒。"

②《日用本草》:"味辛,热。有毒。"

归经入胃、大肠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足阳明经。"

②《本草汇言》:"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

③《本草便读》:"入肺、胃二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消痰,解毒。治寒痰食积,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清水,泄泻,冷痢。并解食物毒。

①《唐本草》:"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

②《海药本草》:"去胃口气虚冷,宿食不消,霍乱气逆,心腹卒痛,冷气上冲,和气。"

③《日华子本草》:"调五脏,止霍乱,心腹冷痛,壮肾气,主冷痢,杀一切鱼、肉、鳖、草毒。"

④《本草蒙筌》:"疗产后血气刺疼,治跌扑血滞肿痛。"

⑤《纲目》:"暖肠胃,除寒湿反胃、虚胀冷积,阴毒,牙齿浮热作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置膏药内贴之。

注意阴虚有火者忌服。

①《海药本草》:"不宜多服,损肺。"

②《本草备要》:"多食发疮痔、脏毒、齿痛目昏。"

③《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动火燥液,耗气伤阴,破血堕胎,发疮损目,故孕妇及阴虚内热,血证痔患,或有咽喉口齿目疾者皆忌之。绿豆能制其毒。"

(四)、复方

复方①治五脏风冷,冷气心腹痛,吐清水:胡椒酒服之,亦宜汤服。(《食疗本草》)

②治心下大痛:胡椒四十九粒,乳香一钱。研匀,男用生姜、女用当归,酒下。(《寿域神方》)

③治胃痛:大红枣(去核)七个,每个内入白胡椒七粒,线扎好,饭锅上蒸七次,共捣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温滚水下,如壮实者用十丸。服后痛止,而胃中作热作饥,以粥饭压之即安。此寒食痰次皆治。(《百草镜》)

④治反胃呕哕吐食,数日不定:胡椒三分(末),生姜一两(微煨切)。上件药,以水二大盏,煎取一盏,去滓,分温三服。(《圣惠方》)

⑤治翻胃及不怕饮食:半夏(汤洗十遍)、胡椒。上等分,为细末,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百一选方》)

⑥治翻胃:胡椒一味,醋浸之,晒干,醋浸不计遍数,愈多愈好,碾末醋糊为丸。淡醋汤下十丸,加至三、四十丸。(《证治要诀》)

⑦治夏月冷泻及霍乱:胡椒碾末,饭丸梧子大。每米饮下四十丸。(《卫生易简方》)

⑧治霍乱吐泻:胡椒四十九粒,绿豆一百四十九粒。研匀,木瓜汤服一钱。(《仁斋直指方》)

⑨治疟疾一日一次,或隔日一次:白胡椒,研细末,用小瓶装好,不令泄气,再用蝉蜕研末,亦以瓶装之(蝉退要用全的,连头、足用)。用时每药分量只要如黄豆大,合成一处,用普通膏药一张,将药放在中间,在期前两小时至四小时以内,贴于背后天柱穴,愈后再将膏药撕去。(《中医杂志》(9):,)

⑩治缺钙抽搐:白胡椒二十粒,鸡蛋皮两个。将上药焙黄后共研成粉,分为十四包。每日一包,开水冲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⑾治小肠淋,沙石难出,疼痛:胡椒、朴硝各一两。上二味,捣罗为细散。温汤调下二钱匕,并二服。(《圣济总录》二拗散)

⑿治阴囊湿疹:胡椒十粒。研成粉,加水毫升,煮沸。外洗患处,每天二次。(《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⒀治风虫牙痛:胡椒、荜拨等分。为末,蜡丸,麻子大。每用一丸,塞蛀孔中。(《卫生易简方》)

⒁治风虫客寒,三般牙痛,呻吟不止:胡椒九粒,绿豆十一粒,布裹捶碎,以丝绵包作一粒,患处咬定,涎出吐去。(《韩氏医通》)

⒂治冻伤:胡椒10%,白酒90%。把胡椒浸于白酒内,七天后过滤使用。涂于冻伤处,每日一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⒃治蜈蚣咬伤:胡椒,研末调敷。(《多能鄙事》)

各家论述①《本草衍义》:"胡椒,去胃中寒痰吐水,食已即吐,甚验.过剂则走气。大肠寒滑亦用,须各以他药

②朱震亨:"胡椒性燥,食之快膈,喜食者众,大伤脾胃肺气,久则气大伤,凡病气疾人,益大其祸也。"

③《纲目》:"胡椒。大辛热,纯阳之物,肠胃寒湿者宜之。热病人食之,动火伤气,阴受其害。时珍自少嗜之,岁岁病目,而不疑及也,后渐知其弊,遂痛绝之,目病亦止,才食一二粒,即便昏涩,此乃昔人所未试者。盖辛走气,热助火,此物气味俱厚故也,病咽喉口齿者亦宜忌之。近医每以绿豆同用治病有效,盖豆寒椒热,阴阳配合得宜,且以豆制椒毒也。按张从正《儒门事亲》云,噎膈之病,或因酒得,或因气得,或因胃火,医氏不察,火里烧姜,汤中煮桂,丁香未已,豆蔻继之,荜拔未巳,胡椒继之,虽曰和胃,胃本不寒,虽曰补胃,胃本不虚。况三阳既结,食必上潮,止宜汤丸小小润之可也。时珍窃思此说虽是,然亦有食入反出,无火之证,又有痰气郁结,得辛热暂开之证,不可执一也。"

④《本草经疏》:"胡椒,其味辛,气大温,性虽无毒,然辛温太甚,过服未免有害,气味俱厚,阳中之阳也。其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者,总因肠胃为寒冷所乘,以致脏腑不调。痰气逆上,辛温暖肠胃而散风冷,则痰气降,脏腑和,诸证悉瘳矣。""凡胃冷呕逆,宿食不清,或霍乱气逆,心腹冷痛,或大肠虚寒,完谷不化,或寒痰积冷,四肢如冰,兼杀一切鱼肉鳖蕈等毒,诚为要品;然而血有热,与夫阴虚发热,咳嗽吐血,咽干口渴,热气暴冲,目昏口臭,齿浮鼻衄,肠风脏毒,痔漏泄澼等证,切勿轻饵,误服之,能令诸病即时作剧,慎之慎之。"

⑤《本草求真》:"胡椒比之蜀椒,其热更甚。凡因火衰寒入,痰食内滞,肠滑冷痢,及阴毒腹痛。胃寒吐水,牙齿浮热作痛者,治皆有效,以其寒气既除,而病自可愈也。但此上有除寒散邪之力。非同桂、附终有补火益元之妙。况走气动火,阴热气薄,最其所忌。"

⑥《本草便读》:"胡椒,能宣能散,开豁胸中寒痰冷气,虽辛热燥散之品,而又极能下气,故食之即觉胸膈开爽。又能治上焦浮热,口齿诸病。至于发疮助火之说,亦在用之当与不当耳。"

临床应用①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

㈠内服:用白胡椒1克研粉,加葡萄糖粉9克配成散剂。1岁以下每次0.3~0.5克,3岁以下0.5~1.5克,一般不超过2克,每日3次,连服1~3天为一疗程。如有脱水现象须补液。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性腹泻20例,痊愈18例,好转2例。㈡外敷:以胡椒末填敷患儿脐眼,外贴暖脐膏,固定24小时,未愈可再贴1次。观察40例,均有效。㈢穴位注射:取白胡椒研碎蒸馏制成50%注射液,行穴位注射。取穴:天枢、足三里。小儿每穴0.2毫升,成人每穴0.5毫升,两侧交替应用。治疗42例,经治1~5次(一般1~3次)均获痊愈。

②治疗肾炎

取白胡椒7粒,新鲜鸡蛋1个。先将鸡蛋钻一小孔,然后把白胡椒装入鸡蛋内,用面粉封孔,外以湿纸包裹,放入蒸笼内蒸熟。服时剥去蛋壳,将鸡蛋胡椒一起吃下。成人每日2个,小儿每日1个。10天为一疗程,休息3天后再服第二疗程,一般用3个疗程。试治6例,除1例10年的慢性肾炎患者外,其余5例均治愈。

③治疗慢性气管炎和喘息

将白胡椒粒放入75%酒精中泡30分钟,取出切成2或4瓣,用于穴位埋藏。选穴:膏盲,定喘,脚骨前压痛点(天突至膻中穴之间的压痛点),膻中,肺俞。治疗时胸前、背后各取1穴,切开1厘米长、0.5厘米深之切口,用止血钳伸入作穴位按摩,患者有酸麻胀感和喉头发热感,再把胡椒瓣放入穴位,盖好敷料,不必缝合,7天做1次,一般需做2~3次。胡椒不被吸收,故须注意局部感染。亦可将白胡椒制成10%的注射液,行穴位注射;进针后待有酸麻胀感时快速注入0.7~1.0毫升(成人量)药液。选穴:大椎,定喘,膏盲,肺俞;配穴:通气,膻中,丰隆,孔最。可交替选用,每次2~3穴。7~10天为一疗程,连续二个疗程可望不咳不喘。

④治疗神经衰弱

取白胡椒1粒(剪成两半)置于耳穴部位,胶布固定;而后用拇指捏压敷药部位至有发热感,每日4~6次。捏压时不宜搓捻以免移位,若胡椒破碎或捏压无刺激时,需重新更换。一般宜持续2周,如有反复则宜继续第二疗程。取穴:神经衰弱-枕、肾、神门;神经衰弱综合症-皮质下、额、心。初步观察,对失眠、头痛、头昏、入睡困难、睡眠浮浅等疗效显著,对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疗效较差。

⑤治疗皮肤病

先取紫皮蒜捣烂,再加入细胡椒粉(2:1)共捣成糊状备用。治疗时先用三棱针在双侧耳背静脉点刺放血;并在一侧耳轮脚凹陷处划破表皮(1~2厘米长的竖切口),双耳交替划割。按无菌操作进行。然后取椒蒜泥约米粒大放于胶布上,贴在切口处固定。每4天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0天。观察各种皮肤病(神经性皮炎、牛皮癣、湿疹、痤疮、神经瘙痒症、过敏性皮炎)共例,治愈例(71.2%),进步56例(25.1%)。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一般无不良反应,仅极个别病人治疗后诉心慌,烦躁。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三七四、石蜜

石蜜甘平,入药炼熟,

益气补中,润燥解毒。

(一)、概述

石蜜指甘蔗汁经过太阳暴晒后而成的固体原始蔗糖。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石蜜条:“石蜜,白沙糖也,凝结作饼块者为石蜜”。清张澍辑《凉州异物志》说:“石蜜非石类,假石之名也。实乃甘蔗汁煎而暴之,凝如石而体甚轻,故谓之石蜜”。现在用于烹调的片糖,就是古时的“石蜜”。

形态特征

1、石蜜:梵语pha^N!ita。冰糖之异称。五分律卷五作五种药之一。苏悉地羯啰经卷上分别烧香品作五香之一。善见律卷十七(大二四·七九五中):“广州土境,有黑石蜜者,是甘蔗糖,坚强如石,是名石蜜。伽尼者,此是蜜也。”正法念处经卷三(大一七·一七上):“如甘蔗汁,器中火煎,彼初离垢,名颇尼多。次第二煎,则渐微重,名曰巨吕。更第三煎,其色则白,名曰石蜜。”本草纲目记载,石蜜,又称乳糖、白雪糖,即白糖,出产于益州(四川)及西戎。用水、牛乳汁、米粉和沙糖煎炼作成饼块,黄白色而坚重。主治心腹热胀,滋润肺气,助益五藏津。

2、石蜜:石蜜只是白糖蔗糖、淀粉、白矾、色素、香精造的,现在只是造假的骗子弄出来骗不懂的老百姓的。石蜜不是野生蜂蜜,是用来骗人的,专门摆在街边骗那些不懂蜂蜜的老百姓,说成是多年野生蜂蜜结块,其实是用白糖加饴糖和淀粉加白矾加色素加香精等熬制好弄成石块样子再趁热在上面盖上空蜂巢和苔藓冷却后,再在街上假装说是从深山老林里的石头上弄来的多年野生老野蜂蜜,其营养成分顶多就白糖糖分,没什么特别的营养成分,也不能治百病,由于添加了某些化学成分还会对身体不利,原本的信息是不对的,会误解人让不法分子得逞。

产品产地

《唐本草》说“石蜜出益州、西域”。根据季羡林考证,石蜜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中;石蜜又称为“西极石密”或“西国石密”来自古印度。

世界各国“蔗糖”(英文:sugar,sucrose;德文Zucker;俄文Сахар)和中国古代的“西极石密”和“西国石密”都包含“sacca”字根,来自梵文?arkarā。说明蔗糖发原地是古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和世界各地。

印度制蔗糖的方法,是将甘蔗榨出甘蔗水晒成糖浆,用火煮练成为蔗糖块(?arkarā)。正是《凉州异物志》中所说:“石蜜…实乃甘蔗汁煎而曝之谓之石蜜”。梵文又有“石”的含义。印度的“石”糖在汉代传入中国,汉代文献中的“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arkarā的对音,而“石蜜”是梵文的意译。

(二)、药用价值

现代化学分析发现,石蜜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果糖、葡萄糖等多种糖类,蛋白质、氨基酸、多种酶,维生素A、B、C、K,泛酸,叶酸,以及铁、锰、铜、镍等微量元素。

石蜜的质量成分,因蜂种、蜜源和环境等不同条件而有很大差异。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并含有少量蔗糖(有时含量很高)、麦芽糖和树胶等。蜂蜜一般只含微量维生素,包括有维生素A、C、D、B2,胆碱、烟酸、泛酸、生物素、叶酸。有机酸部分包括柠檬酸、苹果酸、蚁酸、琥珀酸、乳酸、草酸、酒石酸等;无机盐主要有镭、锰、锌、锂、钙、镁、钾、钠、硫、磷、锰、铁、铜、镍等。

值得注意的是,石蜜中含有多量的酵素,主要有转化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葡萄糖氧化酶、脂酶等多种类酶,这些都是蜜蜂在酿蜜的过程中,由其腺体分泌所加入者。此外,蜂蜜还含有生物活素、生物刺激素、叶绿素的衍生物、叶黄素等。

石蜜,微温,无毒。主养脾气,除心烦,食饮不下,止肠‘’肌中疼痛,口疮,明耳目。久延年神仙。生武都、河源山谷,及诸山石中,色白如膏者良。

《本经》原文∶石蜜,味甘,平。主心腹邪气,诸惊痫,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

石密味甘、性平,归脾、肺经;

有润肺生津、止咳、和中益肺、舒缓肝气、滋阴、调味、除口臭、解盐卤毒之功效。

(三)、功能主治

抗菌抑菌

石蜜的抗菌活性来自于:

石蜜渗透压。石蜜是一种过饱和的糖类溶液,其中约有70%为果糖与葡萄糖,水分通常仅有15%~21%。石蜜可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和活性,有抗口腔链球菌的作用以及抗二十一种细菌和两种霉菌的功能,也有对抗寄生虫和抗腹泻细菌的能力等。

酸度。石蜜的pH值一般为3,如此低的pH值,对一般细菌均具有抑制效果。

过氧化氢的生成。蜂蜜在酿蜜的过程中,会从其下咽头腺分泌出葡萄糖氧化酶,使得葡萄糖氧化为葡萄糖酸,并产生过氧化氢(H2O2)。

蜂蜜中所含的其他抑菌物质。

促进伤口愈合

石蜜含有促进人体生长的活力物质,能使烧伤和开刀后的感染部位很快长出肉芽组织,使表皮组织生长愈合。

调整胃肠道

目前已确定天然石蜜有保护胃肠作用,且具抗氧化能力。此外,蜂蜜也有助于通便,这和果糖的不完全吸收现象有关。

抑制免疫

石蜜对专一性过敏原导致的液性抗体反应有免疫抑制作用。

(四)、复方

营养价值:

1、适当食用白糖有助于提高机体对钙的吸收,但过多就会妨碍钙的吸收;2、吃糖后应及时漱口或刷牙,以防龋齿的产生;

3、糖尿病病人不易直接食用食糖,最好是以甜味剂替代。

三七五、马齿苋

马齿苋寒,青盲白翳,

利便杀虫,症痈咸治。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马齿苋

拼音MǎChǐXiàn

别名马齿草(《雷公炮炙论》),马苋(陶弘景),五行草(《本草图经》),马齿菜(《圣惠方》),马齿龙芽(《宝藏论》),五方草、长命菜、九头狮子草(《纲目》),酸苋、安乐菜(《医林纂要》),瓜子菜(《岭南采药录》),长命苋、酱瓣豆草(《中国药植志》),蛇草(《南京民间草药》),酸味菜(《贵州民间方药集》),猪母菜、狮子草(《福建民间草药》),地马菜(《江苏植药志》),马蛇子菜、蚂蚁菜(《东北药植志》),马踏菜(《山东中药》),长寿菜(《中国药植图鉴》)。

出处《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全草。夏、秋两季当茎叶茂盛时采收,割取全草,洗净泥土,用沸水略烫后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肉质草本,全株光滑无毛,高20~30厘米。茎圆柱形,平卧或斜向上,由基部分歧四散,向阳面常带淡褐红色或紫色。叶互生或对生,叶柄极短,叶片肥厚肉质,倒卵形或匙形,长1~3厘米,宽5~14毫米,先端钝圆,有时微缺,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暗红色。花两性,较小,黄色,通常3~5朵,丛生枝顶叶腋;总苞片4~5枚,三角状卵形;萼片2,对生,卵形,基部与子房连合;花瓣5,倒心形,先端微凹;雄蕊8~12,药黄色;雌蕊1,子房半下位,1室,花柱顶端4~6裂,形成线状柱头。蒴果短圆锥形,棕色,盖裂;种子多数,黑褐色,表面具细点。花期5~9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部生于田野、荒芜地及路旁。我国大部地区都有分布。全国各地均产。

性状干燥全草皱缩卷曲,常缠结成团。茎细而扭曲,长约15厘米。表面黄褐色至绿褐色,有明显的纵沟纹。质脆,易折断,折断面中心黄白色。叶多皱缩或破碎,暗绿色或深褐色。枝顶端常有椭圆形蒴果或其裂丬残留,果内有多数细小的种子。气微弱而特殊,味微酸而有粘性。以棵小、质嫩、叶多、青绿色者为佳。

(二)、药用价值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残根,以水稍润,切段晒干。

性味酸,寒。

①陶弘景:"小酸。"

②《唐本草》:"味辛,寒,无毒。"

③《本草经疏》:"味辛苦,气寒,无毒。"

归经入大肠,肝、脾经。

①《滇南本草》:"入胃。"

②《得配本草》:"入手太阳、阳明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血消肿。治热痢脓血,热淋,血淋,带下,痈肿恶疮,丹毒,痕疬。用于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常配黄连、木香。内服或捣汁外敷,治痈肿。亦用于便血、子宫出血,有止血作用。

①《唐本草》:"主诸肿瘘疣目,捣揩之;饮汁主反胃,诸淋,金疮血流,破血癖症癖,小儿尤良;用汁洗紧唇、面疱、马汗、射工毒涂之瘥。"

②孟姺:"湿癣白秃,以马齿膏和灰涂敷。治疳痢及一切风,敷杖疮。"

③《食疗本草》:"明门。亦治疳痢。"

④《本草拾遗》:"止消渴。"

⑤《蜀本草》:"主尸脚(人脚无冬夏常拆裂)、阴肿。"

⑥《开宝本草》:"主目盲白霄,利大小便,去寒热,杀诸虫,止渴,破癥结痈疮。又烧为灰,和多年醋滓,先灸丁肿。以封之,即根出.生捣绞汁服,当利下恶物,去白虫。"

⑦《日用本草》:"凉肝退翳。"

⑧《滇南本草》:"益气,消暑热,宽中下气,润肠,消积滞,杀虫,疗疮红肿疼痛。"

⑨《纲目》:"散血消肿,利肠滑胎,解毒通淋,治产后虚汗。"

⑩《生草药性备要》:"治红痢症,清热毒,洗痔疮疳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2~4两);或捣汁饮。外用:捣敷、烧灰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注意《本草经疏》:"凡脾胃虚寒,肠滑作泄者勿用;煎饵方中不得与鳖甲同入。"

(四)、复方

复方①治血痢:马齿菜二大握(切),粳米三合。上以水和马齿苋煮粥,不着盐醋,空腹谈食。(《圣惠方》马齿粥)

②治产后血痢,小便不通,脐腹痛:生马齿菜,捣,取汁三大合,煎一沸,下蜜一合调,顿服。(《经效产宝》)

③治小便热淋:马齿苋汁服之。(《圣惠方》)

④治赤白带下,不问老稚孕妇悉可服:马齿苋捣绞汁三大合,和鸡子白一枚,先温令热,乃下苋汁,微温取顿饮之。(《海上集验方》)

⑤治阑尾炎:生马齿苋一握。洗净捣绞汁30毫升,加冷开水毫升,白糖适量,每日服三次,每次毫升。(《福建中医药》6(3):,)

⑥治痈久不瘥:马齿苋捣汁,煎以敷之。(《千金方》)

⑦治多年恶疮:马齿苋捣敷之。(《滇南本草》)

⑧治蛀脚臁疮:干马齿苋研末,蜜调敷上,一宿,其虫自出。(《海上方》)

⑨治翻花疮:马齿苋一斤烧为灰,细研,以猪脂调敷之。(《圣惠方》)

⑩治耳有恶疮:马齿苋一两(干者),黄柏半两(锉)。捣罗为末,每取少许,绵裹纳耳中。(《圣惠方》)

⑾治甲疽:墙上马齿苋(阴干)一两,木香、丹砂(研细),盐(研细)各一分。上四味,除丹砂、盐外,锉碎拌令匀,于熨斗内,炭火烧过,取出细研,即入丹砂、盐末,再研匀,旋取敷疮上,日三、两度。(《圣济总录》马齿散敷方)

⑿治小儿白秃:马齿苋煎膏涂之,或烧灰猪脂和涂。(《圣惠方》)

⒀治小儿火丹,热如火,绕腰即损:杵马齿苋敷之,日二。(《广利方》)

⒁治瘰疬:马齿苋阴干烧灰,腊月猪膏和之,以暖泔清洗疮,拭干敷之,日三。(《救急方》)

⒂治瘰疬未破:马齿苋同靛花捣掺,日三次。(《简便良方》)

⒃治肛门肿痛:马齿苋叶、三叶酸草等分。煎汤熏洗,一日二次有效。(《濒湖集简方》)

⒄治蜈蚣咬伤:马齿苋汁涂之。(《肘后方》)

⒅脚气浮肿,心腹胀满,小便涩少。用马齿苋和少量粳米、酱汁煮食。

⒆产后虚汗。用马齿苋研汁三全服。如无新鲜者,以干者煮汁亦可。

⒇产后血痢,小便不爱,脐腹疼痛。用生马齿苋菜捣汁三合,煎开,加蜜一合调服。

(21)肛门肿痛。用马齿苋叶、三叶酸草等分,煎汤熏洗。一天二次,有效。

(22)赤白逅眄。用马齿苋捣汁三合,倒入温热一两枚鸡蛋白中,乘微温一次服下。一般服两次见效。

(23)腹中白虫。用马齿苋煮水一碗,和盐醋空腹吃下。不久有白虫排出。

(24)风齿肿痛。用马齿苋一把,嚼汁浸患处,肿即消退。

(25)耳内外恶疮。用黄蘖半两、干马齿苋一两,共研为末敷涂。

(26)小儿脐疮。用马齿苋烧过,研末敷涂。

(27)疔疮肿毒。有马齿苋二分、石灰三分,共研为末,加鸡蛋白调匀敷涂。

(28)积年恶疮。用马齿苋捣烂封住,或取汗煎浓敷涂。

临床应用①预防菌痢

取鲜马齿苋茎叶,洗净切碎,1斤马齿苋加水3斤,煎取1斤,过滤。成人日服3次,每次70毫升,连服2~7天。儿童服60%马齿苋煎液,或把马齿苋切细做成馄饨、馒头馅,或煮粥吃;每斤鲜马齿苋可分给15个儿童服用,隔日吃1次。有些地区也作为副食晶食用,连续10天。经数千例观察,在菌痢流行季节服用,发病率明显下降。

②治疗菌痢、肠炎及痢疾带菌者

马齿苋对急、慢性菌痢的疗效,与其它治痢药物如磺胺脒、合霉素等相仿,对急性病例的有效率在90%以上,对慢性病例的有效率亦在60%上下。剂量:马齿苋有效剂量的安全范围较大,虽大量服用,亦无毒性。但亦有报告1例服用%马齿苋煎液后引起过敏性皮疹。有人主张鲜草每日服1斤,干草减半。临床上常用50%煎剂(干草),每次50~毫升,或%煎剂(鲜草),每次40~70毫升,日服3~4次,小儿酌减,连续7~10天为一疗程。慢性病例连服4周亦未见毒性反应。对顽固病例可用马齿苋煎液稀释后行保留灌肠,每次毫升,每日1次。又有用马齿苋、铁苋菜等量制成注射剂(每毫升相当于生药各1克),成人每次肌注2毫升,每日2~3次,连续3天为一疗程。此外,又可用马齿苋与白头翁、黄柏按3:1:1的比例制成合剂,治疗效果亦满意。在马齿苋治疗过程中,对严重失水患者须按常规补液,腹痛者可给颠茄合剂。急性病例绝大多数在服药后一切临床症状迅速被控制,1~2天内体温恢复正常,3~6天内排便次数转为正常,3~4天内腹痛及里急后重消失,2~6天最迟11天内大便培养转为阴性。又马齿苋对痢疾带菌者、肠炎、消化不良性腹泻,也有同样效果。

③治疗钩虫病

成人1次量为鲜马齿苋5~6两,煎汁,加食醋50毫升,也可加适量白糖,每天1次或分2次空腹服,连服3天为一疗程。如需行第二、三疗程,须间隔10~14天。临床观察例,服药1~3个疗程后粪检虫卵转阴率占80%上下。马齿苋亦可制成片剂或1:2流浸膏,以片剂疗效较高,流浸膏次之,水煎剂较差。

④治疗急性阑尾炎

干马齿苋、蒲公英各2两(亦可用鲜草,剂重加倍,水煎2次,煎液合并再浓煎成毫升,上下午各服毫升。经治疗31例,除1例疗效不佳而改用手术治疗外,其余均痊愈出院。其中绝大多数在3~8天内体温及白细胞恢复正常,腹痛、反跳痛、腹肌紧张消失,压痛消失或尚有轻微深压痛。另法取马齿苋洗净捣碎,以纱布包裹压榨过滤,取原汁30毫升,加适量白糖及冷开水使成毫升,为1次量,日服3次,也有疗效。

⑤治疗淋巴结核溃烂

取全草6两洗净晒干,加工成细粉,放入熬熟的猪板油8两中,趁热用铁勺不断搅拌,待冒白烟,将锅端下,放入蜂蜜8两,搅拌成糊状,冷却后即成软膏。用药前先将患处用淘米水(冷开水淘米)洗净,按疮口大小摊成小膏药敷于患处,纱布覆盖,放布固定,每2天换1次,以痊愈为度,不可间断。治疗期间忌食无鳞鱼、鳖,忌房事。此膏对其它骨结核溃破也有同样疗效。同时,此膏又可用于内服治疗多种结核病。服法:每次1~3钱,日服3次。临床观察例,其中淋巴结核42例,肺结核31例,其它结核(包括脊椎结核、骨结核、肠结核、肾结核等)45例,均收到了不同程度的疗效。又有用鲜马齿苋洗净煮烂,挤出原汁,熬成膏状,用于治疗寒性脓疡,按常规清创后,将药膏涂于患处,上盖敷料固定,亦取得一定疗效。

⑥治疗疮疖及化脓性疾患

取鲜马齿苋4~6两,洗净捣碎,加水2~3斤,煮沸(不宜久煎),待水温降至40℃左右时,用毛巾蘸药液溻洗患处,每日2~4次;或用4~6层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2~4次,每次20~60分钟;亦可用马齿苋捣成泥糊状敷于创面,外加敷科固定,每日换药4~6次。溻洗和捣敷适用于化脓性皮肤病和外科感染,如暑令疮毒、疖肿、乳痈、丹毒、蜂窝织炎、肛周脓肿、甲沟炎等;溻洗还可用于黄水疮、臁疮、足癣感染等;湿敷法主要用于糜烂渗出性皮损,如湿疹、滦疮、婴儿湿疹、接触性皮炎等.上述疾患用马齿苋外治,并适当配合内服药,,一般在1~2周可愈;对廉烂渗出的皮损用马齿苋湿敷,平均3~5天渗出停止,上皮新生。

⑦用于收缩子宫

经余例临床观察,马齿苋注射液可以代替麦角新碱,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其作用甚至较麦角新碱为强。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生药0.5~1.0钱,对产后流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可肌注2毫升;对剖腹产、刮宫取胎可直接注射于子宫底两侧或注入宫颈。

⑧治疗小儿单钝性腹泻

取新马齿苋0.5~1.0斤,煎汤,加适量白糖调味,分次作饮料服下,1天服完,连服2~3天。或取鲜马齿苋洗净焙干研末,每次3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⑨治疗小儿百日咳

取50%马齿苋糖浆毫升,每日4次,3天分服。一般服药3天后,即见咳嗽减少,发作时间缩短,症状减轻。

备注马齿苋所主诸病,皆只取其散血消肿之功,但现在本品已成为治菌痢的要药。近年来,又用以治百日咳、肺结核及化脓性疾病。此外本品还有利尿的作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

特殊声明:

华夏本草博大精深,我们认识中草药,学习祖国医学,只为弘扬中华国粹!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百度等著作,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资源共享,弘扬中医文化。对于文中所述野生动物药材,本人主张取药尽量取其替代品,医者有仁心,请保护动物,还有,有些动物是比如萨斯、冠状病毒等病毒的宿主,请一定要注意防范,别轻易接触使用!另外,文中所述医方,请遵医嘱再用药,切不可私自开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jingmilanagjml.com/glcx/47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