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月middot故事刘继红妇

北京治疗白癜风三甲医院 http://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文/刘继红

  在医院,有一种精神叫“妇科精神”。

  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流过,细数指尖泻下的年华,总有一番感慨涌上心头。我是年从中山医学院医院工作的,那时的大学毕业生都是由国家统一安排,服从分配是我们那一代人的习惯和素养,我成为一名妇科医生也属偶然。

  当时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一心想成为一名奋战在无影灯下的外科医生,医院负责接待我们新毕业生的医疗秘书区深明教授便建议我去妇科工作,我欣然同意,当时的情景仍清晰如昨。如今,医院已沐浴了半百风雨,我也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医生成长为一名主任医师和教授,医院度过了整整30个年头。

  医院妇科工作不久,我就经常在手术室里听同事们说起一个词——“妇科精神”。“妇科精神”缘起于对一些晚期妇科肿瘤的困难手术,上了手术台的妇科医生即使历尽艰辛也要切除肿瘤,很少只做“探查”术。那时的我并不十分理解其中的含义,甚至拿不准大家口中的“妇科精神”是褒是贬。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也时常会琢磨“妇科精神”的内涵。

  当然,现在的我早已透彻地领悟,医院(医院的前身)几代妇科人薪火相传沉淀下来的一种信念,执着、严谨、热爱、尽责是其精华所在,也许我的成长轨迹可以更加具体地诠释“妇科精神”的内涵。

(一)

  记得我刚到妇科的时候,师从时任妇科主任的谭道彩教授和副主任李孟达教授。精力充沛的我一头扎进工作里,每天除了睡觉,所有时间都花在工作上。那时的西楼办公室,俨然成了我的“家”。每一天,我都过得非常充实,写病历、上手术、看门诊、读文献、写标书、组织团委工作(医院团总支书记)……当时两位主任很喜欢我的文笔和我写的字(那时没有电脑打字,能写一手好字往往会得到良好的第一印象),他们经常交给我一些任务,让我写东西。

  老师们的这种信任,更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也着实锻炼了我,我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很多。那是个纯真的年代,好学上进的我对老师们交给的工作,总是尽最大努力做到尽善尽美,每一份报告、每一篇文章、每一本标书都认真地改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交稿那一刻为止(那时没有电脑,每改一稿都要手工重抄一遍)。而恩师们在临床和科研上的教导,亦让我逐步意识到了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现在,有时整理自己的书柜,看到自己年轻时用来做记录的一大叠小本子,翻开看时,我常常会对里面记录的内容忍俊不禁,那里面有年轻的自己,有幼稚纯真的看法和想法。我一直有记日志的习惯,小本子承载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有对工作和人生的感悟,有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更多的是对一些临床病例的归纳分析和学习,还有老师查房时头脑风暴的珍贵记录。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本子就像是时光的见证者,记载了我的成长与进步,医院妇科的发展。现在,虽然我的工作越来越忙了,但我依然保持着记工作日志的习惯,结合临床病例和问题翻书查文献学习也是常做的功课,我也这样要求自己的学生和年轻医生。每当翻看自己年轻时候留下的的字迹,总觉得特别有意思,小本子带着我把记忆延伸到过往的日子里,单纯而充实……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医院的人来人往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一种信念,激励我追求进步,追求完美,那就是“妇科精神”。

(二)

  步入中年,多年严格的培训和辛勤的付出让我逐渐成长为一个技术娴熟的妇科医生。来自全国各地的妇科肿瘤病人,特别是疑难复发的病人越来越多,我意识到,救治晚期和复发肿瘤患者是像我们这样全医院应承担的责任和存在的意义。在前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开始积极探索晚期和复发妇癌的个体化诊治策略。不管病人病情有多复杂,我都会想方设法为患者解决问题,找到一条出路。

  在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下,我和同事们一起完成了很多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手术,啃了不少“硬骨头”,如复发宫颈癌的盆腔廓清术、对复发卵巢癌施行的再次肿瘤细胞减灭手术等,有效治疗了不少困难病例,改善了这一部分难治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深受省内外同行的好评,被称为“复发专业户”。

  不少在北京、上海治疗过的复发患者来到我们这里求治,一些新疆、内蒙和东北的病人也“舍近求远”前来就医,他们或被我们的同行推荐,或因病患之间的口耳相传,或从网评得知,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这些成绩的医院所拥有的多学科合作平台。

  为了使患者器官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我常常放弃简单省事的常规术式而选择对病人更有益但却需要医生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的治疗方法。比如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传统方法无论是手术或放疗,都会使患者丧失生育能力。为此,我学习并开展了宫颈广泛切除术,这种术式比常规的广泛全子宫切除难度大,手术时间更长,术者要有更加细致娴熟的解剖手术技巧。

  此外,我还探索了新辅助化疗后行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和宫颈锥切,力求最大程度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为年轻患者带来更大的希望。这些个体化的治疗,需要我们医生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   我工作时不苟言笑,做事追求完美,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就曾给过我“活泼不够,严肃有余”的家长评语。有时做事难免过于认真和严肃,因此可能让人敬而远之,这常常使我烦恼。我也多次反省过,虽已年过知天命之年,我还在努力改变自己。但我一直认为,做医生必须严谨,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生命。做到了严谨认真,病人自然而然会对医生产生一种信任与崇敬,有了信任,就更容易进行医患之间沟通,更容易得到病患的配合,也使医生的施治更有效。

  一种精神,支撑我们去坚持信念,去爱人如己,鼓舞我们攻坚克难,也让我们居安思危。那就是“妇科精神”。

(三)

  作为学科带头人,我在努力地让“妇科精神”成为妇科的团队精神。为了做好妇科肿瘤的规范化治疗,从年开始,我组织全科医生查阅文献,反复讨论,结合我们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参考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编写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肿瘤诊疗指南》,此后又两次修订和增补,以使我们的指南既能跟上国际发展动态,又适合国情、院情,更实用、更具可操作性。

  我还在科室推行和坚持每周一次的《指南》查房,检查《指南》的执行情况。《指南》引导我们的临床实践逐步规范,这本小册子也受到国内很多同行们的欢迎,被多方索求。年,人民军医出版社的编辑找到我,希望将其出版发行。正式出版后,这本指南受到更多的全国妇科医生的喜爱,成为一本被业内高度推崇的实用手册。现在,按照《指南》规范地诊治病人已成为妇科人的工作习惯,规范化治疗不仅让患者受益,也让医院在全国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近年来,“妇科精神”再一次发扬光大。我带领科室同事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还开展了宫颈癌的预防工作。坚持了多年的“为了姐妹们的健康与幸福”大型公益活动已经成为一个品牌活动,我希望它成为一个善意的符号,在人群中荡漾起向善的涟漪。近年来,妇科的门诊量、手术量大幅度攀升,收治病人数在全院名列前茅。

  我们举办了10年的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成为妇科肿瘤的精品课程,年与欧亚肿瘤联盟合作使我们的学习班走向国际化,取得空前的成功,好评如潮。同年,妇科跻身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对一个只有十几名医生的团队来说,取得这些成绩和进步并非易事。我们没有一天不在自觉地加班加点,每天工作十到十二个小时,晚上八、九点钟下班成为常态。

  这,就是“妇科精神”最好的诠释。

  医院的30个春秋,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30个“里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医院的平台成就了我们的专业发展。是医院给予了我们家的温暖,是医院孕育了“妇科精神”。我愿意继续做“妇科精神”的传承者、发扬者,也期盼后人能医院的广阔舞台上继续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关于我们◆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全国医疗规模最大、学术力量最雄厚、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肿瘤学医、教、研基地之一,拥有高水平医教研队伍,可为广大肿瘤病人提供高水平的诊疗服务。

  ◆欢迎投稿◆

  欢迎加入我们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jingmilanagjml.com/glby/94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