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电音顽童3ASiC眼中,的用户体验就像深潜水中,浮力与阻力同时作用在身体,推动着你,又限制着你。重温《哈利·波特》时,一剂神奇的草药Gillyweed(腮囊草)吸引注意,它让人长出腮,长久地呆在水底,自由呼吸。于是3ASiC给自己的新EP冠名“Gillyweed”,四首歌就像水底世界,隔绝了噪音,将人们从现实中抽离。(不温馨提示:这草是虚构的,你可千万别去买哦!)一张氛围电音作品,没有惹人辣舞的节奏组助兴,3ASiC想让听众静下心,忘记时间和杂念,“做一些能在宁静的状态下听的音乐。”据看见音乐报道,读大学时,3ASiC在南京学习录音艺术,大二时听到Skrillex的《ScaryMonstersandNiceSprites》后对声音设计着迷,开启电子音乐制作生涯,Deadmau5、DaftPunk也都是他的电音启蒙。3ASiC从小钻研编程,小学五年级时获得国家计算机二级(VB)证书,《周末画报》的采访里,他透露在初中就尝试用FLStudio软件做音乐。周杰伦等港台音乐影响了他的审美,那些混搭的风格是当年流行乐的先锋潮流,当时的3ASiC通过这些拓宽了音乐视野。出于对计算机的喜爱,他选择将计算机和音乐结合的录音艺术作为大学专业,满足了玩电脑和玩音乐的双重乐趣。后来3ASiC赴荷兰读研,修音乐科技,继续锻造用科技创造音乐的技艺。3ASiC本名伍子轩,艺名来自单词“Basic”,是VisualBasic编程语言。年他为专辑《THISALBUMMADEMYFRIENDSBASSICK》取名,发明了自造词“Bassick”,是Bass(低音)与Sick(厉害)的结合,暗含其对自己的音乐能服众的愿望,跟艺名相得益彰,也塑造了“低音音乐推广者”的艺术身份。但他的音乐不局限于舞池或低音,3ASiC既能炮制凶猛的舞池热歌,也能编织出考验听众感受力的氛围篇章。新作《Gillyweed》就是他脱离舒适区的一次尝试,3ASiC试图跳出自己在音色、节奏中的思维定式,让旋律引领自由的表达。近期3ASiC接受麻乐音乐专访,详细解读了《Gillyweed》的创作,不过他提醒大家,“不要让自己有’理解’音乐的任务,更多的还是去’感受’音乐本身。”他认为,感受声音感受情绪,比理解音乐更重要。采写:麻乐麻乐:相比你以前的作品,这张《Gillyweed》的娱乐性非常小,这张EP的初衷是什么?3ASiC:舞曲是功能(娱乐)性的,氛围也可以说是功能性的,其实这么想的话是一样的。我想制作一些能让我自己以及听众可以静下心来,忘记时间,忘记周围的事情,在这种宁静的状态下听的音乐。其实制作这张EP也没有初衷,只是在总结演出和日常制作中做的一些声音上的实验。麻乐:相比以前很多节拍激烈可以舞动的舞曲,这张基本没有节奏组的体现,是为什么?3ASiC:我偶尔也会厌倦跳舞音乐,而且我觉得音乐人应该都不会想那么局限——只制作某一种类型的音乐。我之前看有人说IDM音乐是让大脑跳舞(而不只是身体跳舞)的音乐,觉得这种形容非常好。在这些音乐里面其实暗藏着一些细节,而这些细节里面包括的随机出现的节奏型、音色变化,可能并不比跳舞音乐少。麻乐:做这四首歌是脑海在想什么?是否是无意识的声音拼贴?做歌时会考虑其中的逻辑或前因后果吗?3ASiC:这四首歌其实制作的时间点、心境也都是完全不同的。音乐是有逻辑的,我一直都这么认为。虽然这几首歌都是以情绪主导的作品,但是我在声音的搭配上无论是主动还是无意,都会遵循一些逻辑,无论是情绪上的逻辑还是频率搭配的逻辑。我并不想制作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真诚很重要,听众是可以听出来的。麻乐:文案写到这张EP录制了现实空间中的物理震动,你在个人电台说有很多即兴录制现场的声音,都录了哪些内容?你通常即兴之前怎样选择声音的来源?譬如看到视频里你会拿香蕉敲话筒,声音上你是怎样取舍的?3ASiC:之前在洛杉矶出差的时候在乐器店买了各种各样的沙锤,包括一套水果沙锤,香蕉沙锤就是其中之一,还有之前在淘宝买手鼓的时候店家送的很便宜的铃铛。有次在FarRadio电台演的时候,我还拿起手边喝了半瓶的可乐瓶敲击,这些都是声音素材的来源,其实每场都有些不太一样。使用香蕉沙锤其实是想要表达不羁的态度在里面,而使用很便宜的铃铛也是。声音没有贵贱,只有怎么去理解它们、重组它们。麻乐:你做过的最离谱的声音采集是什么?3ASiC:如果是按照“正常人”的角度来看的话,我经常会对一些很奇怪的声音产生兴趣,比如码头机器运作、拆楼时的噪声、针式打印机有规律的节奏、地铁进站出站的轰鸣……这些平时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声音其实很多都是我灵感的来源。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在这张EP中,可能比较令人意外的是我会现场采样音箱的回授。在表演的时候有些人可能不知道我蹲在那干嘛,听到尖锐的啸叫也可能以为是调音的失误,但是我在现场会把啸叫尖锐的声音实时处理成低沉的Bass,通过话筒与音箱之间的距离间接地改变这种声音的大小和质感。这样的声音是合成器这些仅仅使用电路和算法来生成声音的方法比较难表现的东西。麻乐:你说在就像在水底下的感觉,要被迫适应,你今年都干了些什么?3ASiC:它推着你向前却又限制着你向前,这就是在水里前进——浮力阻力并行的状态。我记得我们在农历新年的时候,所有人被迫在家“休息”了很长一段时间。其实我是一个非常宅的人,所以我对这样的生活反而觉得十分惬意,但是外面的疫情不可能让我真的放松下来。疫情稍微缓解了一些之后,我们可以外出,但是随时随地都要戴着口罩保持距离,我其实也是一个对自己没有那么自信的人,戴上口罩的我反而获得了更多的安全感(就是深圳实在是太热了)。到了下半年,情况逐渐好转以后,感觉大家都卯足了劲在办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尤其是俱乐部之间以互换演出阵容的形式来互相扶持的热潮。我从九月开始到现在都没有休息,甚至要一直忙到年底,我试图寻找一个平衡,感觉在这一年中,我没有一刻不是在适应新的环境,始终找不到平衡的感觉也是一种很特殊的体验。麻乐:怎么想到用“Gillyweed”这个草来冠名EP?让人长出腮然后呢?“背腮客”?3ASiC:因为疫情期间回顾哈利·波特,这个草就是里面提到的可以让人延长呆在水下时间的草药,我觉得这是年我与世界相处的关键。在外部的压力下我时常有一种在水下接近窒息的感觉,但是每次我听到喜欢的音乐,就像是服下Gillyweed一样,在水下也可以尽情呼吸。(当然听到不喜欢的音乐就像是呛了一整口水一样)麻乐:为什么说旋律、节奏、音色三者,旋律最能代表你?3ASiC:从审视自己的角度,现在的我其实在音色、节奏方面更加偏向固定的思维方式,因为舞曲做得太多了,所以节奏方面非常地统一化,同时音色方面也是刻意做得十分有攻击性。在做舞曲的时候旋律并不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我也可以说是在这方面疏于锻炼。这次的《Gillyweed》EP其实我也是跳脱出自己的舒适区,刻意锻炼自己表演没有突出的节奏、声音不那么有攻击性,同时旋律占主要位置的音乐。因为我并没有一些写旋律的套路禁锢着我,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旋律才是我自由表达自己的一个媒介。麻乐:其实看《浮力阻力》的MV视频,蛮像一个失落的文明。当时把声音用影像表现,主要想展现的是什么?而且只截取了音乐的一段,为什么是这段?3ASiC:这个作品其实是Kanes和安阳的视觉作品《Simulacra+》。当时我们是选择了这个作品中最有表现力的五分钟来作为基底,制作这个作品。他们是在杭州的天都城使用无人机做的大型3D扫描,把现实中的建筑、空间变成计算机里面的点阵云,然后通过虚幻引擎重现出来,加上自己对空间的继续联想进行改造。其实这种想法和我的音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也是把现实生活中的声音重新采样,通过数字声音处理进行变形、组合,最后表演出来。麻乐:《浮力阻力》长达13分钟,似乎分成了四个段落?分别在表现什么?3ASiC:它其实是元素堆叠的过程,这首歌是渐进的、延续的作品,是情绪的推进。我对这首音乐的认知是前后两个段落,在一开始我分别把它们命名为《浮力》和《阻力》。前半部分更多是点状的声音,随机飘荡在声音空间中,有一种苏打汽水里气泡的感觉,我觉得把它称作“浮力”是合适的。后半段的声音更多是长线条的,我通过高音区的数字化人声和低音Bass的对比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像是要冲破生活中所有“阻力”的感觉。麻乐:《浮力阻力》主旋律是用什么乐器弹奏的?说EP中你首次使用了自己的人声,但通篇没有察觉哪段是你的人声,莫非这里面的主旋律就是你的人声?3ASiC:是啊,是我唱的,只是没有词而已。蛮意外没有听出来是人声,这样的效果我也觉得很好,因为人声对我来说和其它声音、乐器元素都是一样的,只有合适,没有必须,词更加不是必须。麻乐:你是怎么给音乐起名字的?譬如“坏人乐园”,是怎样的坏人以及怎样的乐园?声音上怎么表现这个乐园?3ASiC:这首歌其实凸显了声音的“棱角”,是我对粒子化声音处理、环形调制与失真的探索(由来于一次在荷兰与同学的单轨道音乐即兴创作),它的许多音色不是令人舒适的、不是悦耳的。取这个名字是我比较悲观地认为现在是世界就是坏人的乐园,有些事情看上去挺舒适但是我认为它充满了谎言,是很假的那种舒适。麻乐:“容器”和“长眠”又跟音乐里编织的世界有什么关联?3ASiC:《容器》可能更偏向是给这个比较不“温柔”主奏声音找到一个适合的舒适的“容器”,而《长眠》可能更像是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找到更多能平静地打动人的旋律片段。麻乐:近些年你的电子乐实验性越来越强,做这些音乐,你会期待听众怎样欣赏或使用这些音乐?3ASiC:我不会期待,这个不是我可以控制和预期的事情。作品面向大众以后,就由听众来完成对它的另一半创造了——解读和反应。我其实不认为我的这张EP有多么实验或者不容易欣赏,毕竟旋律其实是刻意悦耳的,我只是在声音上做了很多不受限制的尝试,音乐的风格和形式那么多样,我相信有那么一小群人会喜欢这样的东西,这张作品是让我们相遇的引子。麻乐:不太常听实验电子的人们可能一时无从下耳,你觉得面对一个超出常规认知的歌,该如何去欣赏和揣摩它的趣味?3ASiC:当我们习惯了以人声和歌词(或是舞曲的节奏和低音)为主的功能性音乐之后,听到一些不那么“直接”的音乐自然会出现无法立刻理解的情况。但是我觉得听音乐的时候,不要让自己有“理解”音乐的任务,更多的还是去“感受”音乐本身,感受声音的细节,感受情绪的波动。没有歌词,这些平时被埋没在人声之后的趣味和细节才可以浮出水面来让我们更清晰地感知到。麻乐:无意中发现以前你还跟吴莫愁、JonyJ这样相对主流的音乐人合作,近些年没太有了?现在是否还对主流敞开怀抱?会对什么样的合作感兴趣?3ASiC:吴莫愁那个合作是我几年前参与的虾米办的一个活动。和JonyJ合作的时候他还没有上综艺节目走向大众。但是否主流不是我会考虑的点,我只考虑音乐本身的合理性。我只排斥无聊的、粗制滥造的东西,我并不排斥主流。麻乐:你自己平时在听什么音乐?推荐一个你今年最常听的歌曲或专辑。3ASiC:再来自我审视一下,我平时听歌的优先级最高一定是声音质量,只有声音质量到位的音乐我才会去注意到其它的部分(比如旋律、和声、编排、制作,这可能是职业病吧)。我经常会听一些新发布的音乐,平时会在Spotify和Soundcloud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