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钢琴录音离不开这3点音源设备和

目前,不少中国钢琴家已达到世界级的演奏水平,中国音乐出版界应该为他们提供相应优秀的条件,录制高水准的唱片。笔者认为,制作高质量唱片离不开三要素:一是音源(演奏家与钢琴)必须得到保障;二是录音设备的投资和充分使用(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并不缺乏优秀的录音棚和最好的录音设备,但在现实的使用上往往未能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优势,录制效果无法体现录音器材的价值);三是录音师的素质和音乐素养,这对整个录音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

录音工程师必须能全局性把握音乐制品的题材特点、演奏风格、艺术特色和细节个性,并拥有敏锐的音乐听觉。由于音色的特殊性,钢琴的录制与回放是所有乐器中最为困难的。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录音师,就必须明确钢琴录音特有的条件和方法。如何努力争取创造条件以达到要求,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商榷:

1、保证高质量音源,力求调试至最佳状态的钢琴。

在录音的时候,我们应尽量选择世界著名品牌,而且规格尽量大的三角钢琴。《黄河之子》使用的SteinwaysonsD-音乐会大钢琴无疑是音源保证的最好的选择。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著名钢琴家为保证高质量的音色效果而非施坦威不弹的原因了。同时,钢琴的整音也极为重要。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定期调律,钢琴的音色也必须经常调整,钢琴才能达到最佳状态。当然,作为演奏者来说,他必须做到对钢琴音色的正确把握,才能使钢琴发出最佳的声音。正是郎朗在演奏中绝佳的音色控制能力,使《黄河之子》这张专辑录制出了美妙动人的声音效果。

2、选择合适的设备是录出良好音色的基础。

其中,拾音是最为重要的第一环。笔者经过大量调查了解到,在话筒的选择上,许多录音师都选择晶体管电容话筒,他们认为录制钢琴应突出钢琴的颗粒性,带有金属感,而使用电子管话筒录制出的音色则太“肉”,反应慢。但笔者认为,这是对钢琴音色的认识不足:良好的钢琴音色应当是温暖、饱满的。乐迷们往往抱怨现代的数字录音单薄,不温暖,数字味太浓,不如70年代的录音。事实上,问题主要就是出自话筒的选择上,早期的录音主要使用电子管话筒,现代录音更多选择晶体管电容话筒。

经过仔细对比,笔者在本人的录音工作室中发现,使用两只NeumannM-电子管话筒和NeveDPD电子管话筒放大器录制出来的SteinwaySonsD-钢琴的音色,明显优于晶体管电容话筒,其音色非常圆润、美妙、细腻,低音浑厚、结实、震撼,中音柔和,富有歌唱性,强奏时富有力度感,高音通透圆润,颗粒清晰,极富立体感,录制效果极佳。

3.选择正确的录音方法。

钢琴的音域非常宽广,其特殊的发音原理、极为细致的音色变化,对录音师来说,极具挑战性。因此,笔者认为录音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话筒指向的选择:在声学条件优秀的音乐厅中,可运用厅堂的自然混响,选择全指向;在室内空间较小时,选择心形状指向,后期合成时加人工混响。

b.话筒的摆位:两个话筒并列,与钢琴的距离约为1米。距离太近会使声音失真、刺耳,缺乏歌唱性;距离太远则使声音虚弱、不真实,声音太靠后。

c.调音台的操作:许多录音师把整体电平控制得太小,容易导致动态范围小,讯噪比差。最适宜的做法是相位打到最左与最右端;录音时各频段平直;有可能的话让演奏者弹奏最强烈的片段,把电平控制到临界状态。

d.效果器的使用:国内的钢琴录音普遍存在混响过多的现象。笔者建议后期制作中,主要使用混响和延时效果,其他效果慎用。由于钢琴有延音踏板,若混响效果电平过大,声音位置则过于靠后,并影响声音的清晰度;若混响效果电平过小,则缺乏临场感,声音太干。

e.监听的选择:由于钢琴录音的回放对器材要求很高,因此在后期制作中应尽可能地使用单元较大的高素质监听音箱,小型书架式音箱对于各频段的均衡、音场等的控制是无能为力的。

f.音乐听觉的训练:能否录制好钢琴作品,最终决定于录音师的音乐听觉,因此,录音师的听觉训练极为重要。一位负责的录音师应自觉投入大量时间对高素质监听系统的倾听以及对优秀的录音的对比鉴别,主动到最好的音乐厅里聆听优秀钢琴家的演奏而增强感性认识。有可能的话,最好能够争取机会学习并掌握钢琴的演奏,这种训练方法当然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提高方法。在许多先进国家,不少音乐院校都设置音乐及录音两个专业,不少音乐专业的学生同时攻读这两个专业的学位。优秀的录音师必须是具有音乐造诣的艺术家,而不仅仅是只懂机器的工程师。为此,笔者呼吁教育部门能否考虑把这两门专业联合起来,使我国在真正意义上拥有素质全面、堪比国际水平的录音师。

疫情过后,社会钢琴教育行业是春天还是冬天?(张建坤)

学术无愧人师,德行堪为世范——记谢耿教授(王大立)

《幼儿钢琴启蒙教程》:最适合中国琴童学习(王大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jingmilanagjml.com/glby/106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